最新消息

「空氣好,流感少!」──從室內空氣品質下手,打造無病冬季

室內空氣品質(IAQ)與流感預防的關聯 根據新聞報導,台灣流感疫苗施打量驚人,一天內接種超過4萬劑,顯示流感疫情的威脅正在增加。然而,除了施打疫苗之外,室內空氣品質(IAQ, Indoor Air Quality)也是影響流感傳播與預防的關鍵因素。許多研究已證實,空氣品質不佳的環境會提升病毒傳播風險,而良好的通風與空氣過濾或殺菌措施則能有效降低疾病傳播率。 1. 流感病毒的傳播方式與IAQ的關聯 流感主要透過飛沫傳播與氣溶膠傳播: 如果室內空氣流通不良或使用不當的空調系統,氣溶膠中的病毒顆粒就可能在密閉空間內長時間滯留,提高感染風險。 2. 室內空氣品質不佳如何加劇流感疫情? 當室內環境存在以下問題時,流感的感染風險將大幅提升: 3. 如何透過改善IAQ來降低流感傳播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建議,提升IAQ可有效降低流感傳播風險,以下為幾項關鍵措施: ✅ 提升室內通風 ✅ 控制適當的濕度 ✅ 安裝高效空氣過濾與淨化設備 ✅ 監測空氣品質 ✅ 減少高風險區域人流密集度 4. 流感季節中的環境衛生與IAQ管理 除了基本的個人防護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良好的室內空氣管理更能有效降低流感傳播率。例如: 5. 結論 這次流感疫苗施打潮顯示出流感疫情的嚴重性,但預防流感不能只依賴疫苗接種。透過改善室內空氣品質(IAQ),能有效降低病毒傳播機率,進一步保護健康。醫療機構、學校、辦公室等人流密集的場所,應積極提升通風、濕度控制與空氣過濾消毒設備,才能打造更安全的環境。 💡 關鍵提醒: 台灣進入流感高峰期,疫苗施打量屢創新高,然而,流感防疫不能只靠疫苗,改善室內空氣品質(IAQ)才是關鍵的隱形戰線! 研究顯示,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通風不良與過低的濕度,都是助長病毒存活與傳播的元兇。透過提升通風、控制濕度、強化空氣過濾,我們能有效減少流感的擴散風險。 幼兒園防疫:「空氣清新+好習慣」才是守護健康的最佳策略! 幼兒園是流感傳播的高風險場所,孩子們的免疫力較低,互動頻繁,空氣品質的影響更為顯著。因此,幼兒園的流感防治應該從以下幾點著手: 👶 每日定時開窗換氣,確保室內空氣流通💦 維持濕度40~60%,避免乾燥環境讓病毒存活更久🦠 使用HEPA濾網或 UV空氣清淨機,過濾或消滅細菌與病毒👐 加強消毒與個人衛生教育,讓孩子學會正確洗手與咳嗽禮儀📊 設置CO₂監測儀,當濃度過高時提醒通風 💡 流感季節不只要「打針」,更要「打好空氣防線」!幼兒園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第一道防線,讓我們從空氣品質管理開始,打造真正的健康防護罩,讓孩子們遠離流感侵襲!

「空氣好,流感少!」──從室內空氣品質下手,打造無病冬季 Read More »

🚀 「智慧監測 × 精準通風:運用連續 CO₂ 監測打造幼兒園健康 IAQ」

本文探討如何利用二氧化碳 (CO₂) 連續監測來評估學校的通風效能,並從學校的翻修專案中獲取改善通風的經驗。研究發現,翻修後的學校通風率提高,室內 CO₂ 濃度降低,顯示連續監測 CO₂ 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結果 (1) CO₂ 濃度變化 (2) 空氣交換率 (ACR) 提高 4. 討論 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為確保幼兒園的室內空氣品質(IAQ),建議導入連續 CO₂ 監測系統,透過 IoT 感測器即時掌握 CO₂ 濃度變化,並設置1000 ppm 為警報門檻,當濃度過高時,及時通知管理人員調整通風策略。同時,應定期評估空氣交換率 (ACR),確保至少達到 3 h⁻¹(依據 ASHRAE 標準),並透過機械通風(HVAC 設備)與自然通風(開窗換氣)結合,以提升室內空氣流通。針對幼兒午休與活動後的高 CO₂ 時段,應增加通風頻率,可採用每小時開窗 5-10 分鐘的策略,確保新鮮空氣供應。此外,選用低 VOC 材料減少污染來源,並定期清潔 HVAC 設備以維持最佳換氣效能,避免灰塵與病菌影響空氣品質。最後,適度調整室內人數密度,防止 CO₂ 過快累積,為幼童打造健康、安全的學習環境。透過智慧監測與主動換氣管理,幼兒園可有效提升 IAQ,確保幼童健康成長並維持最佳學習狀態。 (參Clinchard, S., Haverinen-Shaughnessy, U., & Shaughnessy, R. (2025). Assessing ventilation performance in schools using continuous CO₂ monitoring: Insights from renovation projects. Building

🚀 「智慧監測 × 精準通風:運用連續 CO₂ 監測打造幼兒園健康 IAQ」 Read More »

🚽 公廁評鑑新時代:用科學數據打造更乾淨、便利的公廁!

以下主要探討如何運用多準則決策(MCDM,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技術來建立公共廁所的狀況評估指數(Condition Index, CI),以量化和優化公共廁所的管理與維護。 摘要 本研究開發了一種基於多準則決策技術的「公共廁所狀況指數」(Condition Index, CI),用於評估公共廁所的整體狀況。隨著城市化的加速與公共衛生標準的提升,公共廁所的品質對於公眾健康與城市形象變得愈發重要。然而,目前缺乏一個標準化的方法來量化公共廁所的品質與維護狀況。因此,本研究運用層級分析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最佳-最差法(BWM, Best-Worst Method)以及其他多準則決策技術,來確定影響公共廁所品質的主要因素,並據此建立綜合評分指數。最後該指數可幫助城市規劃者與管理單位更有效地分配資源、改善廁所條件,並提升公眾滿意度。 1. 引言 公共廁所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維護公共衛生、促進無障礙設計以及改善城市居民與遊客的體驗十分重要。然而,在許多國家,公共廁所的維護與管理往往面臨資源有限、標準缺失以及監管不足等問題。因此,建立一個科學、客觀的評估指標來衡量公共廁所的狀況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的目標是: 2. 文獻回顧 本章節回顧了與公共廁所評估相關的研究,並重點介紹了多準則決策技術在基礎設施管理中的應用。 2.1 公共廁所品質評估的現有方法 過去的研究多半以定性分析為主,缺乏標準化的評估指標。例如: 2.2 多準則決策技術(MCDM)的應用 MCDM 是一種處理多重影響因素決策的方法,在基礎設施管理與城市規劃領域有廣泛應用。本研究主要使用以下技術: 3. 方法論 本研究的評估架構包含以下步驟: 3.1 準則選擇 透過文獻分析與專家訪談,確定影響公共廁所品質的主要準則: 3.2 權重計算 3.3 狀況指數計算 4. 實證研究 本研究選取某城市的 10 個公共廁所進行評估,並將結果與人工檢查報告進行對比。結果顯示,CI 指數能夠有效區分不同廁所的狀況,且與公眾滿意度調查結果高度相關。 5.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開發了一種基於 MCDM 的公共廁所狀況指數,可用於量化評估廁所品質,並幫助管理單位優先處理最需要改善的設施。建議未來研究: 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認為這篇論文提出了一種創新的公共廁所評估方法,透過多準則決策技術(AHP、BWM、TOPSIS)來計算「公共廁所狀況指數(CI)」,以協助城市管理者更有效地分配資源,改善廁所品質。台灣公廁整體水準已逐年提升,未來建議可以透過 CI 指數評分,讓政府知道哪些公廁優先需要維修或翻新,避免資源浪費,以有效優化資源分配。   (參 Kashyap A. Patel, Condition index for

🚽 公廁評鑑新時代:用科學數據打造更乾淨、便利的公廁! Read More »

讓廁所成為老少皆宜的幸福空間:打造高齡友善公廁的關鍵指南

在設計公共廁所時,建築業主和管理者通常根據廁所需要同時容納的人數以及總成本來做決定。然而,這種狹隘的設計方法常常忽視廁所使用者的多樣需求。 滿足嬰兒潮世代的需求 美國的人口超過3.41億人,其中嬰兒潮世代(1946年至1964年間出生)約有730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4.3%,僅次於千禧世代。由於預期壽命的延長和出生率的下降,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預測,到2034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首次超過18歲以下的兒童。 數據顯示,嬰兒潮世代不僅是第二大人口群體,且在旅遊與娛樂上的支出比例高於其他年輕世代。此外,由於延遲退休、社會安全補助增加及資產累積,這群體的消費能力強勁,並且經常外出就業、用餐、參加活動或旅遊,這意味著他們經常需要使用公共廁所。 為何年齡重要 隨著年齡增長,分子與細胞損傷會逐漸導致身心功能的減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與老化相關的健康問題包括聽力損失、白內障、背部與頸部疼痛、骨關節炎和糖尿病。特別是在美國,二型糖尿病、阿茲海默症以及關節炎是影響老年人的主要疾病。 這些健康問題會直接影響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例如糖尿病可能引起神經損傷和足部問題,影響行走能力;白內障會導致視力模糊,影響深度感知;關節炎會影響手的靈活性和穩定性;而一般的身體功能退化會導致抓力下降、協調性不足及平衡問題。 了解這些限制對設計能更好地適應年長者需求的廁所非常重要。 設計意圖 公共廁所一般是為“平均”成年人設計的。然而,應考慮到更多的需求,例如使用“通用設計七大原則”,這些原則目的在促進無障礙環境,例如: 一個特別友好的設施是增設完全私人化的隔間,配備成人換衣台,可容納使用者和看護者,為老年人提供隱私及尊嚴。 逐步改進 對於現有廁所空間有限的設施,可以從小步驟開始改善,例如更換溫和的清潔產品或使用更高亮度的燈泡,這些都是朝向更包容性廁所設計的重要起點。   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建議公廁政策的五大方向 高齡化社會下,公廁的設計和管理不僅是公共建設的議題,更是一個國家對於全齡友善社會的體現。台灣若能在政策中融合創新設計、使用者需求及永續發展,將使公共廁所不僅是「基本設施」,更成為城市文明與幸福指數的象徵。 (參Ronnie Phillips , “Are your facility’s restrooms baby boomer friendly? P32, CMM, May/June)

讓廁所成為老少皆宜的幸福空間:打造高齡友善公廁的關鍵指南 Read More »

清潔認證的黃金效益:企業成功的秘密武器

清潔業認證顯示了企業在滿足行業標準、提高營運效率及提供高品質服務方面的承諾。CIMS (清潔業管理標準認證系統) 是 ISSA (國際清潔會議) 設置的一套國際認證標準。它提供了一個統一化的標準,包括員工訓練、營運優化和維持環境責任。CIMS 認證已給清潔業企業定義高標準的程序和擁有精進管理的積極性。 通過例如ISSA’s CIMS認證等專業資格,可以提升公司信譽,增強市場競爭力,並為公司帶來以下主要益處: 清潔業認證能夠提高企業信譽、運營效率和人力資源管理。尤其在環境保護和風險管理上,認證是清潔業持續往前發展的重要一環。 (參”What Are the Benefits of a Cleaning Business Certification? “, January 21, 2025 By ISSA Staff)

清潔認證的黃金效益:企業成功的秘密武器 Read More »

「智慧守護每一口呼吸:優化空調室內空氣品質的未來關鍵!」

為何空氣品質如此重要?隨著空調系統在家庭、辦公室及公共空間的普及,潔淨的室內空氣成為影響健康、舒適及生產力的關鍵。若忽視室內空氣品質,可能導致呼吸道問題、過敏及空氣傳播疾病的風險增加,甚至影響我們的認知表現。 研究亮點與解決方案 本研究提出了創新策略來提升室內空氣品質: 如何實現? IoT 為室內空氣監測提供了全新視角: 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認為 IoT 驅動的空氣品質監控系統正在引領環境管理的未來。從及時偵測到數據分析,這些技術不僅能提升室內環境健康,也有助於政策制定與公眾教育。隨著技術進步,我們可以期待更高效、整合性更強的解決方案來對抗空氣污染。 讓我們共同努力,創造更健康、更舒適的室內空間!  (參Kanthan Bharathi, S. L., Sujidha, P., & Vijayasri, G. (2024). Optimizing Indoor Air Quality in Air-Conditioned Environ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gressive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Science (IJPREMS), 4(12), 736–740)

「智慧守護每一口呼吸:優化空調室內空氣品質的未來關鍵!」 Read More »

室內空氣品質與能源雙贏之道:最佳化通風系統研究

文章背景與介紹 此研究主要探討如何透過最佳化能源使用,滿足室內空氣品質(Indoor Air Quality, IAQ)的需求。研究指出,室內空氣品質對居住者健康具有重要影響,且通風是改善室內空氣的重要技術。然而,通風不當可能導致高達70%的能源損失,因此如何同時確保通風效果與能源減少,並維持居住者健康成為設計上的挑戰。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計算韓國室內空間的補充空氣率(Makeup Air Rate)與循環空氣率(Recirculation Air Rate),並評估兩者的最佳比例,以兼顧節約能源與室內空氣品質。 研究方法與模型 實驗條件 分析與結果 結論與建議 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認為此研究提供了改善室內空氣品質與節約能源的具體方法,對高樓密集的都市地區尤其具有參考價值。然而,仍需注意以下幾點: 此研究兼顧節能與健康方面的雙重效益,在淨零碳排政策與室內空氣品質政策間的共同推動上值得重視與改進。 (參考 Jinkyu Joo, “ Optimum energy use to satisfy indoor air quality needs”,  Energy and Buildings, Vol 46, p62–67, 2012)

室內空氣品質與能源雙贏之道:最佳化通風系統研究 Read More »

打造健康樂園:幼兒園室內空氣品質全面升級策略

美國環保署(EPA)的「室內空氣品質(IAQ)工具」指導原則已在全美數以萬計的學校成功實施。這套有效的學校IAQ管理框架是基於超過800所學校的管理實踐調查、200個IAQ獎項申請案例及深入訪談、現場考察及5個校區分析的累積成果。此框架提供: 1. 描述IAQ計畫成功驅動因素的通用語言。 2. 有關基本策略、組織方法及領導風格的詳細指導。 3. 推動學校IAQ卓越管理的清晰願景。 其靈活結構允許任何學校,不論地點、規模、預算或現況,均可採用此框架建立、重啟並維持高效IAQ管理計畫。 框架包含六大驅動要素(組織、溝通、評估、規劃、行動、評估)與七項技術解決方案(優質HVAC系統、濕氣與黴菌控制、整合害蟲管理、有效清潔與維護、材料選擇、污染源控制及能源管理解決方案)。 幼兒園的室內空氣品質(IAQ)直接影響孩童的健康與學習環境。參考美國環保署的成功管理框架,可將此方法論應用於幼兒園的IAQ管理,具體方法如下: 六大關鍵要素: 1. 組織成功的基礎 o 指派專人負責IAQ,成立幼兒園IAQ團隊。 o 制定清晰的操作標準,並得到管理層的支持。 2. 全時溝通 o 定期與家長、教師及管理人員溝通,透明化IAQ目標。 o 使用簡單的圖表或公告板說明IAQ改善成果。 3. 持續評估 o 進行定期巡檢,包括檢查通風設備、濕氣與黴菌狀況。 o 使用低成本工具(如濕度計、簡易空氣品質監測儀)追蹤環境數據。 4. 短期與長期規劃 o 設定可行的短期改善目標(如改善通風)及長期目標(如全面能源管理)。 o 每學期更新改善計畫,逐步推進。 5. 實施行動 o 立即解決發現的問題,例如維修HVAC系統、清理濕氣來源。 o 提供員工與教師培訓,教導正確的清潔及通風操作方法。 6. 持續改進 o 透過數據分析與家長回饋持續改進計畫。 o 定期舉辦教育講座,提升全員IAQ意識。 七項技術解決方案: 1. 優化HVAC系統 o 定期檢查與維護通風設備,確保符合標準。 o 更換過濾器並清潔空氣進出口。 2.

打造健康樂園:幼兒園室內空氣品質全面升級策略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