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公共廁所時,建築業主和管理者通常根據廁所需要同時容納的人數以及總成本來做決定。然而,這種狹隘的設計方法常常忽視廁所使用者的多樣需求。
滿足嬰兒潮世代的需求
美國的人口超過3.41億人,其中嬰兒潮世代(1946年至1964年間出生)約有730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4.3%,僅次於千禧世代。由於預期壽命的延長和出生率的下降,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預測,到2034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首次超過18歲以下的兒童。
數據顯示,嬰兒潮世代不僅是第二大人口群體,且在旅遊與娛樂上的支出比例高於其他年輕世代。此外,由於延遲退休、社會安全補助增加及資產累積,這群體的消費能力強勁,並且經常外出就業、用餐、參加活動或旅遊,這意味著他們經常需要使用公共廁所。
為何年齡重要
隨著年齡增長,分子與細胞損傷會逐漸導致身心功能的減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與老化相關的健康問題包括聽力損失、白內障、背部與頸部疼痛、骨關節炎和糖尿病。特別是在美國,二型糖尿病、阿茲海默症以及關節炎是影響老年人的主要疾病。
這些健康問題會直接影響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例如糖尿病可能引起神經損傷和足部問題,影響行走能力;白內障會導致視力模糊,影響深度感知;關節炎會影響手的靈活性和穩定性;而一般的身體功能退化會導致抓力下降、協調性不足及平衡問題。
了解這些限制對設計能更好地適應年長者需求的廁所非常重要。
設計意圖
公共廁所一般是為“平均”成年人設計的。然而,應考慮到更多的需求,例如使用“通用設計七大原則”,這些原則目的在促進無障礙環境,例如:
- 消除大型、沉重的入口門,方便拄拐杖或使用輪椅的老年人。
- 安裝無觸碰的肥皂、消毒劑、衛生紙分配器,避免按鈕、槓桿等。
- 使用柔和且保護皮膚的肥皂和紙巾產品。
- 提升照明,幫助視力退化者看清障礙物及標識。
- 提供更大的垃圾桶,以方便處理失禁用品。
- 安裝向外開的隔間門,方便助行器或輪椅進出。
一個特別友好的設施是增設完全私人化的隔間,配備成人換衣台,可容納使用者和看護者,為老年人提供隱私及尊嚴。
逐步改進
對於現有廁所空間有限的設施,可以從小步驟開始改善,例如更換溫和的清潔產品或使用更高亮度的燈泡,這些都是朝向更包容性廁所設計的重要起點。
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建議公廁政策的五大方向
- 落實通用設計建議所有新建公廁以「通用設計」為基礎,提供無障礙空間,確保行動不便者能輕鬆使用。例如:採用感應式門和設備、寬敞的隔間設計,以及適合助行器進出的廁所配置。
- 增設隱私友善空間在人口密集或觀光地區的公廁中,應增設專門隔間,配備成人換衣台及護理支援空間,滿足老年人和需要看護者的需求。
- 提升設施安全與舒適性針對高齡者的需求,應配備:
- 抓桿與扶手,提供額外支撐。
- 防滑地板,避免跌倒風險。
- 明亮且防眩光的照明,幫助視力較弱者安全使用。
- 推廣環保及智慧科技將智慧感應設備與節能環保設計結合,例如自動調節水量的感應水龍頭,以及能檢測廁所使用狀態的智能管理系統,提高使用效率並減少能源浪費。
- 結合教育與文化推廣在政策中融入公廁文化宣導,透過多語言標識和互動教育展示,增強民眾對廁所使用的禮儀與維護意識。
高齡化社會下,公廁的設計和管理不僅是公共建設的議題,更是一個國家對於全齡友善社會的體現。台灣若能在政策中融合創新設計、使用者需求及永續發展,將使公共廁所不僅是「基本設施」,更成為城市文明與幸福指數的象徵。
(參Ronnie Phillips , “Are your facility’s restrooms baby boomer friendly? P32, CMM, May/Ju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