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廁評鑑新時代:用科學數據打造更乾淨、便利的公廁!

以下主要探討如何運用多準則決策(MCDM,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技術來建立公共廁所的狀況評估指數(Condition Index, CI),以量化和優化公共廁所的管理與維護。

摘要

本研究開發了一種基於多準則決策技術的「公共廁所狀況指數」(Condition Index, CI),用於評估公共廁所的整體狀況。隨著城市化的加速與公共衛生標準的提升,公共廁所的品質對於公眾健康與城市形象變得愈發重要。然而,目前缺乏一個標準化的方法來量化公共廁所的品質與維護狀況。因此,本研究運用層級分析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最佳-最差法(BWM, Best-Worst Method)以及其他多準則決策技術,來確定影響公共廁所品質的主要因素,並據此建立綜合評分指數。最後該指數可幫助城市規劃者與管理單位更有效地分配資源、改善廁所條件,並提升公眾滿意度。

1. 引言

公共廁所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維護公共衛生、促進無障礙設計以及改善城市居民與遊客的體驗十分重要。然而,在許多國家,公共廁所的維護與管理往往面臨資源有限、標準缺失以及監管不足等問題。因此,建立一個科學、客觀的評估指標來衡量公共廁所的狀況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的目標是:

  1. 確定影響公共廁所狀況的關鍵因素,例如衛生條件、設施設備、使用便利性、安全性、可持續性等。
  2. 開發一個基於多準則決策技術的綜合評估模型,以評鑑公共廁所的狀況指數(Condition Index, CI)。
  3. 驗證該指數的有效性,並將其應用於不同的公共廁所案例中,以提供政策建議。

2. 文獻回顧

本章節回顧了與公共廁所評估相關的研究,並重點介紹了多準則決策技術在基礎設施管理中的應用。

2.1 公共廁所品質評估的現有方法

過去的研究多半以定性分析為主,缺乏標準化的評估指標。例如:

  • 顧客滿意度調查:透過問卷調查公眾對公共廁所的滿意度,但此方法主觀性較強,且結果容易受訪者個人經驗影響。
  • 設施設計與清潔標準: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地方政府的衛生指南,但這些標準較為籠統,難以量化。
  • 現場檢查評分法:依據檢查員的主觀評估來判定廁所的狀況,可能因評估者不同而有所偏差。

2.2 多準則決策技術(MCDM)的應用

MCDM 是一種處理多重影響因素決策的方法,在基礎設施管理與城市規劃領域有廣泛應用。本研究主要使用以下技術:

  • 層級分析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透過專家訪談與成對比較矩陣來確定各評估因素的權重。
  • 最佳-最差法(BWM, Best-Worst Method):透過選定「最佳」與「最差」準則來優化權重計算,提升決策的準確性。
  • 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用來排序公共廁所的評估結果,找出最接近理想狀況的選項。

3. 方法論

本研究的評估架構包含以下步驟:

3.1 準則選擇

透過文獻分析與專家訪談,確定影響公共廁所品質的主要準則:

  1. 衛生條件(Hygiene Conditions)
    • 地板、牆壁、馬桶的清潔度
    • 氣味
    • 消毒與害蟲防治
  2. 設施與設備(Facilities & Equipment)
    • 沖水與排水系統
    • 洗手液、紙巾等消耗品的供應情況
    • 智慧化設備(如自動感應沖水、乾手機)
  3. 使用便利性(Usability)
    • 指示標誌與無障礙設計
    • 廁所數量與排隊情況
    • 男女廁分配比例
  4. 安全性(Safety)
    • 照明與監視設備
    • 防範犯罪的設施
    • 緊急求助按鈕
  5. 可持續性(Sustainability)
    • 節水、節能技術
    • 友善環境的清潔劑使用
    • 再生紙、環保建材應用

3.2 權重計算

  • 使用 AHP 方法讓專家進行成對比較,確定各準則的權重。
  • 透過 BWM 進一步細化權重分配,以確保正確考量最佳準則與最差準則的影響力。

3.3 狀況指數計算

  • 使用 TOPSIS 方法計算每個公共廁所的綜合評分,並依據結果分級:
    • 優秀(Excellent):CI ≥ 80
    • 良好(Good):CI 60–79
    • 普通(Average):CI 40–59
    • 差(Poor):CI < 40

4. 實證研究

本研究選取某城市的 10 個公共廁所進行評估,並將結果與人工檢查報告進行對比。結果顯示,CI 指數能夠有效區分不同廁所的狀況,且與公眾滿意度調查結果高度相關。

5.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開發了一種基於 MCDM 的公共廁所狀況指數,可用於量化評估廁所品質,並幫助管理單位優先處理最需要改善的設施。建議未來研究:

  • 擴大適用範圍,包含不同類型的公共廁所(如高鐵站、機場、公園等)。
  • 引入物聯網(IoT)技術,自動收集清潔狀態數據,提高指數的即時性與準確性。
  • 開發手機應用程式,讓公眾能夠即時回報廁所狀況,提升管理效率。

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認為這篇論文提出了一種創新的公共廁所評估方法,透過多準則決策技術(AHP、BWM、TOPSIS)來計算「公共廁所狀況指數(CI)」,以協助城市管理者更有效地分配資源,改善廁所品質。台灣公廁整體水準已逐年提升,未來建議可以透過 CI 指數評分,讓政府知道哪些公廁優先需要維修或翻新,避免資源浪費,以有效優化資源分配。

 

(參 Kashyap A. Patel, Condition index for public toilets using multi-criteria decision-making techniques, Municipal Engineer, Volume 176 Issue 2, June, 2023, pp. 8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