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未來健康校園:全面提升室內空氣品質的七大行動藍圖

在當代的健康與教育政策討論中,校園室內空氣品質(Indoor Air Quality, IAQ)日益受到重視。由於孩童在生理上比成人更容易受到環境影響,他們每天在學校中長時間停留,吸入更多空氣,其健康與學習表現與環境品質息息相關。根據多項研究指出,學校建築中普遍存在通風不足、污染物累積等問題,導致學生呼吸道疾病、注意力不集中與認知能力下降。

本研究針對學校空氣品質的文獻進行系統性回顧,發現影響 IAQ 的污染物包括 CO₂、PM、VOC、有害氣體(如 NO₂、O₃)、以及微生物(如黴菌與細菌)。其中 CO₂ 濃度常被用作通風品質的指標,若超過 1000 ppm,學生表現明顯下降,請假率上升。特別是通風率與學習成果之間的關聯清楚指出:當換氣率每人每秒增加 1 公升,學生的考試通過率可增加約 3%,病假天數則大幅減少。

通風方式包括自然通風、機械送風與混合式系統。研究建議,每人每秒應提供至少 10 L/s 的新鮮空氣,並搭配 PM 過濾系統,才能有效維持良好 IAQ。此外,現代建築趨勢中,為了節能所採用的氣密設計,若無妥善通風規劃,反而加劇污染物累積。

展望未來,研究團隊提出一份改善校園空氣品質的「行動路徑圖」,強調

  1. 提升全體認知與參與-對師生進行IAQ教育課程與衛教宣導。-鼓勵學生參與校園空氣品質的觀察與改善設計。-定期舉辦IAQ主題活動(如空氣日記、科學探究)。
  2. 強化污染物辨識與監測-建立長期、多季節空氣品質監測系統。-採用CFD模擬與污染源辨識技術,進行污染溯源。-擴大監測指標:CO₂、PM、VOCs、生物氣膠等。
  3. 深化健康與學習影響研究-推動大型縱貫研究,分析長期暴露對健康與學習之關聯。-擴充研究面向,納入睡眠、壓力、生理/心理指標。-探討家中與學校雙重環境對學生健康的綜合影響。
  4. 落實污染源控制-外部:強化學校周邊綠帶、設置過濾與物理屏障。-內部:選用低VOCs建材與家具、限制污染源使用(如清潔劑、粉筆)。
  5. 導入適當通風設備與策略-提升換氣率:建議每人每秒10公升新鮮空氣。-導入混合式通風、位移式送風、個人送風等技術。-加裝智慧通風監測與控制系統(結合AI/IoT)。
  6. 結合建築設計與永續發展-推動健康綠校園設計指引,納入IAQ為設計標準項目。-校舍整建時優先考量氣流分布、熱舒適與建材安全性。-透過建築節能與IAQ改善雙重目標達成永續校園。
  7. 推動政策支持與制度整合-制定學校IAQ標準與認證制度,納入教育法規中。-提供資源與經費補助老舊校舍改善IAQ。-評估政策成效,建立量化指標(如病假天數、考試表現提升等)。

改善校園室內空氣品質是一項涉及多層面的系統性工程,應整合學生、教師、管理者、政策制定者與科學研究者的力量。本報告所提出之七大行動藍圖,展現了以學生健康與學習效能為核心的系統性思維。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深表支持,並呼籲政府與各級教育單位將「空氣品質治理」視為健康校園建設的基礎工程,跨部門合作,攜手打造真正以人為本的學習場域。

(參Huang, Q., Deng, F., Zhang, Z., Huang, C., & Yu, Y. (2023). Indoor air quality and health in schools: A critical review for developing the roadmap for the future school environment.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59, 160056)